淮北市科学技术局-4008云顶国际网站
—、起草背景和依据
按照《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统一规划体系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做好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淮政办秘〔2020〕44号)要求,根据《中共淮北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组织编制了《淮北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被列为全市24个重点规划之一。科学编制和实施“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对于全市上下抢抓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规划》注重发挥引导作用,各项目标设定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注重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在推进举措方面,瞄准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发力,聚焦关键技术攻关,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开放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渠道建设。注重发挥项目支撑作用,建立项目库,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农业、民生领域和主要行业骨干企业、成长型科技企业。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规划起草过程中开展了前期研究,分析了科技创新现状和产业发展需求,与《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进行了衔接,主要目标设置与省和皖北城市进行了比对。
广泛吸收公众参与,面向各县区、园区、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征集“十四五”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项目,共征集各类项目200余项,相关意见建议已收录在《规划(送审稿)》附录2:“十四五”科技创新重大专项项目表”中。《规划》征求了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和各县区、开发区意见,共收集修改建议19条,均已采纳或部分采纳。
《规划》组织了专家论证和经风险评估,开展了公平竞争审查和合法性审查,经市政府2022年第8次常务会议审定,于2022年7月14日印发施行。
四、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创新驱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成为转型发展根本驱动力量,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健全,形成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主要科技创新指标不断前移,形成在国内有影响辐射作用的碳科技产业和铝基新材料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形成规模和产业链,煤电、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持续突破。
具体指标方面,一是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更健全,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稳步增长,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每万人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85人,研发机构达到150家,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5家以上,在孵企业数量达到500家。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到12%。四是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更趋活跃,全社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速不低于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之比达到1.6%,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0亿元,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五、主要任务和创新举措
(一)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坚持面向科学技术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发展,提升科技惠民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重点围绕“五群十链”创新水平提升开展攻关。重点领域是,高新技术产业:陶铝新材料、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新型建材、锂电池、电子信息与大数据、氢能源。支撑乡村振兴创新发展:高产、优质、多抗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地方特色经济作物的品种更新,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家畜家禽等新品种的引进和杂交改良技术推广:开展农业生产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研发和示范。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煤炭开采技术创新,发展清洁、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发展新型纺织服装。科技惠民: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绿色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绿色建筑新技术。促进人口健康科技创新,开展防疫防控和重大疾病诊疗技术研究,加强公共安全科技创新。
(二)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培育。一是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打造一批引领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0家。二是发展创新型骨干企业,重点支持淮北矿业、恒源煤电、理士电源、临涣焦化、华润金蟾、安徽矿机、相邦复合材料、金龙机电、碳鑫科技、瑞柏新材料等企业做大做强,力争2025年5家以上企业入围全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三是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条,依托产业链,发展创新园区,建设创新平台,培育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四是做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整合现有双创平台资源,落实创新创业政策,打造双创平台新高地,做到省级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全覆盖,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数量达到600家。
(三)大力建设创新研发平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性技术研究中心;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建设产业创新平台。一是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安徽(淮北)陶铝新材料研究院建设陶铝新材料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围绕武器装备、航空航天、汽车轻量化、内燃机等领域,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推动重大创新产品研发,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共同体。二是联合中科院创新孵化投资有限公司共建中科(淮北)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中科院人才团队及高科技企业在淮北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提供重要平台,促进中科院创新资源在地方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进一步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三是联合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学科等平台,建设安徽省化工新材料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整合各方优质资源,强化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转移。四是支持骨干企业对标国家、省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标准,大力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县区、园区建设先进能源研究院、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研究院等。支持淮北矿业集团建设绿色化工新材料研究院,推进华润金蟾加快实施安徽省中药配方颗粒重点实验室建设、皖北煤电煤矿水害防治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爆破技术研究院爆炸能量利用与控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创建工作,支持理士电源蓄电池汽车启停电池重点实验室、科宝生物多糖化学品联合研发中心建设。
(四)提升园区创新承载能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农业科技园建设,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园区建设格局。依托省级淮北高新区,以升促建,争创国家高新区;依托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加快煤化工产业向先进高分子新材料转型发展,争创国家火炬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依托濉溪国家火炬铝基复合材料特色产业,打造全省一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依托凤凰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绿色食品和生物科技产业,争创国家农业开发区;推进烈山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打造绿色建材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电子信息产业增长极;依托国家火炬杜集矿山机械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主攻智慧矿山、安全环保装备产业,打造智能装备、高端装备集聚区。二是打造淮北科技创新绿色生态走廊。按照生态优美、生活宜居、交通便捷的原则,依托高新区、东部科教新城等资源,沿梧桐路布局我市科技发展密集区,打造具有淮北特色的科技创新生态走廊,让科技依山而聚、拥湖发展、顺路起飞。三是建设科技创新综合体。依托科技创新中心物理空间,按照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要求,打造科技创新综合体。充分发挥科创中心在研发设计服务、高科技产业孵化培育、创新信息交流、技术成果交易方面的功能,使之成为高端人才集聚、高端产业引领、服务功能完善的科技创新综合体。集中一批工业互联网、跨境电商平台、总部经济、平台经济,高标准建设企业服务中心、企业家沙龙,发展新型经济平台;集中引进和建设一批研发机构、人才团队,建设技术交易中心、科技成果展示中心、学术会议中心,建设高端人才集聚区、研发设计密集区;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逐步形成“培育 孵化 加速”的孵化服务链条,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集聚地;配套建设人才公寓,完善行政审批、代理代办、投资金融等服务,打造全面、系统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为创新创业人员提供更加优质、完善的公共服务。
(五)推进开放协同创新。围绕产业升级需求,积极构建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开放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一是深化长三角创新合作。深化与上海交通大学的战略合作,依托陶铝新材料研发转化的良好基础,在化工新材料、环境保护、人口健康、生物医药、人才培养等领域拓宽合作范围。积极参与全省布局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鼓励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淮设立分支机构,支持省内外技术交易所在淮设立分中心。加强与徐州的区域创新合作,促进资源开放共享,在双创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开展结对帮扶。二是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聚焦铝基新材料、高分子结构材料、煤炭清洁生产、锂电新能源、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领域,与深入推动与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的合作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共建合作实体,开展联合研发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三是加快创新人才集聚。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扶持计划,运用产业扶持资金和人才资金等,对引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给予支持,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载体、融资及安家生活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到2025年,在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陶铝和铝基复合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基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0个。
(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一是畅通成果转化通道。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构建重大科研成果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成果落地全链条转化机制,实现多渠道发现科技成果、多途径培育科技成果、多主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挥科创中心集成作用,打造双创平台新高地。建设淮北技术大市场,引进、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发挥园区作用,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中试基地。二是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加快推进淮北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项目建设,通过整合数据、技术、金融服务等资源,打造线上银企对接通道。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科技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金融创新服务。扩大联合信贷风险保证金规模,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给予风险补偿。引导创业投资企业加大对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力度,支持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引导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科技企业需求。
(七)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一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市级科技管理部门的功能,加强在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科技宏观统筹方面职责,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优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改进评价机制,提高质量效率,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二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使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运用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储备金制度,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适用范围,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采购力度。采用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三是创新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按照自愿原则和市场机制,加强产学研结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中试基地建设。探索在战略性领域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合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新模式,整合形成产业创新中心。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政策支持体系。结合国家、省有关科技和自主创新的政策、法律、法规,制定《淮北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完善《淮北市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实施细(暂行)》(淮政〔2017〕31号)等配套政策。
(二)加大创新投入。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综合利用政府资助、科技贷款、创业投资、资本市场和发放债券等手段支持企业创新,引导带动企业、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
(三)优化创新服务。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把科技管理的重点放在管方向、管政策、管引导、管评价,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上来。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清单和公共服务清单,探索“互联网 科技服务”模式,全面推进政策资金“免申即享”。加快推动“不见面审批”,实现政务事项“一网通办”,持续创优“四最”营商环境。
(四)强化评估监督。加强对创新政策、目标和任务落实情况的督查和绩效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十四五”科技创新目标科学有序推进。发挥行政监督、组织人事、统计审计等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完善政府向人大、政协报告和沟通机制。进一步健全方案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
(五)加强宣传引导。宣传优秀创新创业典型,大力弘扬创新文化,进一步营造勇于创新、激励创新、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加强科普教育,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强化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方法等方面的宣传培训,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家推进科技创新的能力。
七、联系科室及咨询电话
咨询科室:淮北市科学技术局(外国专家局)规划发展科
4008云顶国际网站的联系方式:0561-3895729